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中国春节传统节日之一。腊月二十八的中国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团团圆圆过新年
各地风俗有所不同,如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地区、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有许多姓的人家是在腊月二十八过年。民俗书籍有载,由于元军过境,提前在腊月二十七将猪肉切大块(坨坨肉)煮熟,二十八凌晨敬神和祭祀,然后举家外逃避难。正月初一还乡相互看望相邻(初一拜年),初二走亲访友(回娘家是其中一部分),初三祭祀死去的战士和祖先(祭祖),初四继续走亲访友(包含回娘家)。
安徽省的宿松与太湖交界等地,一直流传着腊月二十八过年的传统。听当地老一辈的人说,腊月二十八过年是因为当地人的祖辈是老地主,雇佣的仆人因为大年三十之前也要回他们的家过年,所以老地主家在三十夜就没有仆人伺候了,于是就提前到二十八过年,让佣人伺候着吃完年饭,然后在天亮后发工资和物品打发仆人回家,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仆人早上出发,一般能傍晚到家。
虽然现今没了地主,但为了图喜庆,当地人仍然保留了腊月二十八过年的传统,当然腊月三十也过年。现今腊月二十八过年逐渐成为当地人的大团圆年。
腊月二十八过的年是大团圆年,一般外地的姑父,姑姑,老表,女儿,女婿,及堂哥,堂嫂等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在二十八的凌晨5,6点开饭。吃到天亮方才下席。大年三十是小团圆年有本家人团聚。
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习俗1——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山西省太原市人们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省人们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省人们也是“二十八,蒸馍炸疙瘩。”北京人们在这天“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山 东 饽 饽
蒸馍在山东地区来说主要指蒸饽饽,在胶东地区最为有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点文化。巧妇俊女竞相献技,把面食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动。像许多巧手的妇女,在饽饽上做成各种面塑,有花卉、龙凤、雀蝶等。
出锅后,再用各种颜料染得五颜六色,特别的喜庆。有的还做面猪头,面鱼 神虫 放入粮仓上供。也有用枣做成枣饽饽,用以供奉祖先。这些用来祭祀的面点食品,不仅选料精细讲究,造型优美,以表达虔诚和尊敬,即是人们追求艺术享受的心理反应,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喜庆心理写照。
做饽饽时有很多讲究,即这一天不能随便乱串门,尤其饽饽上锅蒸的时候,若是串门不小心碰上要赶紧给人家的灶塘里添些柴(财),以让锅里的饽饽发的更好。揭开锅盖若是饽饽蒸裂了一定要说“今年一定发,饽饽都笑了”。
习俗2——贴窗花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讨得“福到了”的口彩,人们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并希望过往行人见了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倒贴福字在中国有两个传说,一是朱元璋当年使用倒福字作暗记,准备杀死哪些背后议论皇帝的人,马皇后知道后让全城百姓都贴一个倒福字,朱元璋无法,只好取消杀人的命令。为了纪念马皇后,每逢春节,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以求新年吉利。二是据说一年春节前夕,清朝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挖空心思,在恭亲王最宠爱的妃子“福晋”的名字上做文章。于是,他请人写了很多福字,叫仆人贴在王府一些平日王爷和福晋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可偏偏有一个粗心的仆人在忙乱中竟把福字贴倒了。王爷和福晋大怒,欲惩罚这个粗心的仆人,大管家害怕连累自己,连忙跪拜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祥瑞之兆”。王爷和福晋顿时转怒为喜。后来人们都仿效,春节倒贴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求新年有福运。